武林小说>军事历史>风起1924>第七十七章 第二次东征结束
是背着老蒋,沿着河边敌军的结合部突围。突围出去的老蒋,并没有摆脱困境,身边也只有几十号人,其他的都被冲散。连忙派人去求援,其中陈更在中途刚好遇到15师。

当李恪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惊讶,没想到老蒋还是被陈赓救了。他还以为老蒋在这个时空应该能避免呢,谁知道还是发生了,看样子历史有些东西不是想改就能改的。由于当时汤子模的15师隔着第三师最近,不过等15师赶到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老蒋也在那个小屋里担惊害怕了两天。

赶到华阳的15师把3师的余部组织起来,跟随后赶到的一师和二师在华阳附近的罗甘坝、双头等地大败林虎大军,歼敌上万。当听到老蒋当时身边只有几十个人并出于他们包围中的时候,陈军的林虎等人不禁懊恼。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要是他们当时仔细搜查,或许还能挽回一些局面,毕竟老蒋不论是死是被俘,都会对东征军的士气产生极大地影响。

本来陈军就士气低落,在华阳又损失近半军队之后,陈军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随后东征军继续挥师东进,先后攻占汕头、五华、兴宁、梅县、大埔,将陈军的部队彻底击败,仅有少数逃到福建,不过也翻不起大浪来了。或许第一东征后,陈炯明还可以趁着国民政府内乱翻身,但第二次东征,他的数万大军再次被消灭后,他的争雄之心也淡了。除了后面陈炯明帮助致公堂改组为致公党,这位算得上辛亥元勋的人物,基本上退出了中国政坛。

“校长,我建议趁着这个机会彻底控制东江,以免重蹈覆辙。”李恪建议道。

老蒋道,“如何控制?”

“东江新平,境内还是有很多陈军残余和土匪。我们可以让部队在这里驻扎剿匪,不仅可以锻炼士兵的战斗,还能改善地方环境,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特别像14师整编后一直没仗可打,即便是训练太多,还不如剿匪来磨炼一下。”14师师长是王柏龄,李恪不介意坑坑他,让在这东江坐段时间冷板凳。

“我觉得兴华这个建议可行!”何应钦赞同道。

对此,老蒋觉得倒也可行,于是决定让第1师、第3师、第14师在东江。第1师驻扎潮梅地区,第3师驻扎惠州、博罗,第14师驻扎河源、紫金等地。当王柏龄听到这个建议是李恪提的,不禁很李恪恨得直咬牙,不过他也不敢不从,只能老老实实地把军队开拔至河源等地去剿匪。

拿下东江,还是有个遗留问题,那就是陈军的俘虏怎么办?放掉,万一继续祸害地方怎么?不放,财政本就不富裕的国民政府也养不起近万俘虏。

面对这个问题,李恪建议把这些俘虏一些填补各师损失,然后剩下的纳入预备役,这样既能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也能给第一军留下很多可战之兵。后面要是爆发战争,这些人就可以直接编入军队上战场。

听到这个建议,老蒋倒是很满意,在此时的中国可还没有预备役的说法。老蒋也是有野心的人,这个预备役倒是可以帮助他扩充实力,而且还不用担心政敌们的反对。李恪在知道老蒋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决定组建预备役的话,不禁苦笑不得。不过他一直坚持组建预备役,虽然这个制度没能在全国推广,但他所执掌的地域为抗战提供了数十万合格的士兵。

对于在华阳轻敌导致战败的谭曙卿,老蒋本打算撤掉他,然后让立刻去执掌第三师。不过没李恪拒绝了,原因无他,谭曙卿毕竟是刚刚投靠老蒋不久,要是因为这个事而被撤职,恐怕会引起第一军中的原粤军将领寒心。

除此之外,李恪认为自己升职太快,才升为少将几个月,就成为中将师长,实在不太合适,容易引起非议。对于李恪的看法,老蒋觉得也对,这才作罢,不过这不能阻止老蒋想换掉谭曙卿的打算,正是因为他的失职,才让自己差点命丧华阳。

在11月底,东征军基本平定了东江,而广东南路的南征也暂时告一段落,八属联军主力被南征军和桂军联合击败,邓本殷只能暂退琼崖,想凭借琼州海峡天险阻挡南征军攻入琼崖。由于涉及渡海作战,李济深的部队达到琼州海峡后就停下来,必须有海军的支持,他的部队才能登陆琼崖作战。

东征结束后,老蒋率领2师和15师凯旋而归,在国民政府的威望又增加不少。而李恪在得到手下的汇报后,也得知了宋子文追求自己未婚妻一事。虽然这没什么,但男人的脸面让他不可能就这么算了。


状态提示:第七十七章 第二次东征结束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