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风起1924>第九章 上海

“静江兄,你跟总理的关系素来深厚,我还有一事不明,希望你能帮忙解惑!”

了了一桩心事的老蒋,开始问向另外一个话题。

由于已经帮老蒋去游说孙中山了,回答一个疑问也就小事,就笑着说道,“介石,你说吧,是哪件事?”

“就是这个李恪是何人?本来这第一期军校没有炮兵科的,可总理突然宣布增设炮兵科,并把这个叫作李恪的人任命为炮兵科教官。

可是这个李恪现在都没见人,他到底是何方人物,竟让总理为之做出此改变?”对于这件事,老蒋都疑惑好久了,之前一直没机会问,现在便想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这件事是他走后他才知道的,他这前脚刚负气而走,孙中山就决定在一期增设原本没有的炮兵科,不由得他不多想。

“你说这件事啊,其实我知道的也不多,这个李恪我也没见过,因为他根本就不在国内。按照行程,他现在应该在回国的路上。”听到对方询问这事,张静江也松了一口气,之前他以为对方会问什么大秘密呢?

“哦,不在国内,总理居然都为了他增设一个炮兵科?”老蒋听了更是疑惑。

“我倒是听总理说过,这个李恪算起来也算是革命家庭。他父亲是四川同盟会的早期人物,我也认识,虽然后面淡出了政界,但是跟总理一直有联系,也曾资助过不少革命军费。

不过对于李恪,我了解的不多,主要对方在民国三年就去德国留学,进入了德国的柏林陆军军事学院学习,学的就是炮兵。后来参加过几年前的那一场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后,他就离开德国,到了美国,并进入了西点军校学习。正是因为看中他的能力,总理才答应了增设炮兵科。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个李恪自费,给军校捐献了20门各类火炮,还有大量的书籍,种类很齐全,这让炮兵科就有了上课用的东西。而且还捐额外捐了20万银元作为军校的筹备经费,所以总理才会破这个例,不然就算他加入军校也只能去步兵科当教员。”

或许是为了满足老蒋的愿望,张静江便把自己知道的李恪的资料说了出来。

“就这些?没啦?”正在认真听的老蒋,见张静江突然不说了,便疑惑地问道。

“没了,就这些,总理就给我说过这么多。”张静江摊了摊自己的手,无奈地说道。

“他在美国的干了什么,不可能这么多年都在军校吧?还有这人的信仰问题,是不是信奉‘三民主义’,这都得搞清楚吧!”老蒋不解的说道。

“人家人都没回来,怎么知道这些问题?等他回来后,你仔细观察了解不就行了!”对于这个出任炮兵教官的李恪,张静江不是很在乎,在他看来就是一个小人物而已。

“其实我倒是有点兴趣,能让总理破例的人,应该不是凡辈。”对于张静江那有点不在乎的看法不同,老蒋则是要敏感很多。

现在虽然黄埔军校尚未正式成立,但也等不了多久了。对于黄埔军校,老蒋可是很看重的,他若想发家,必学得有班底,而黄埔军校的学生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现在国民党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基本方针,只要有着孙中山在,这个方针就会一直贯彻下去。但是老蒋却不是很认同苏联那一套,不过他却是不会提出来,现在还是孙中山当家,他不会那么不识趣。

但是老蒋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目前也就张静江跟他关系还不错,其他人都不是很待见他,就是因为他的资历、班底都不行,说白了就是没实力。作为有着很大野心的他,肯定不甘于现状,所以找张静江帮他谋得黄埔军校校长一职,这就是第一步。

。。。。。。。

1924年3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东方公主号’邮轮终于到了中国上海,这也就意味着李恪、张芸英等人也到了此次的终点。

此时已经是下午,西斜的太阳照射在黄浦江上,江岸挤满了一排排的调运货物的木架,而黄浦江上则是有着众多轮船,都快把水道给堵了,可见水运之繁荣。

至于远处还能看见不少外国军舰,有大有小,不过最大的也就装甲巡洋舰之类的,排水量一般没有超过万吨。但是作为异国的军舰,此时竟在中国的境内肆意停着,耀武扬威,稍微有点爱国之心的人心里估计都不会很舒服。

而在码头上,到处都是人,有船夫、也有码头搬运工、更有黄包车夫,这热闹的景象,要不是这些人都是黄皮肤,李恪都有仿佛置身于国外大港口。

感受着这略带腥味的风,李恪十分享受这里的空气,这可是自己祖国的领土。

“原来这就是上海,还挺热闹的!”看着人声鼎沸的码头,李恪不禁感叹道。

“老板,你不是从小就在国内长大吗?怎么没见识过上海的繁华?”赵天佑有点疑惑的问道。“我也没想到时隔十几年我还能再回到这里,若不是遇到老板你,我估计就定居在美国了。”

“我虽说是在国内长大,可是没怎么在上海待过。当初去德国留学,直接坐船去的,没怎么停留,所以基本没印象。”听到自己手下的疑问,李恪这才想起来,自己差点说漏嘴了。

他这辈子是第一次踏上祖国的领土,他一穿越过来就在德国,对于国内的一切他其实都很陌生。虽然前世在课本上、文献上,听说过民国时期


状态提示:第九章 上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