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穿越重生>南宋武财神>第十七章 繁华之地

送走董蕴、蓝轩、郑磊三人,高道乾随着神色复杂的董歆,身后跟着提着四贯铜钱的郑烈,大摇大摆走上人流熙熙攘攘、两旁店铺鳞次栉比的临安最繁华的主干道--御街,他要好好领略一下这天下最为华美之城的魅力。

高道乾一边观看御街上的景致,一边听着董歆解说,也不管跟在两人身后的郑烈如何。

董歆不仅善谈,而且还博闻识广,对于临安前前后后的事情都能说得清清楚楚,许多高道乾在后世闻所未闻的事情,在董歆的逐一解说下,都慢慢清晰起来。

临安,在南宋年间属于两浙西路,临安为路治所在,是大宋四大商港之一。大观元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而且这临安城内不仅是临安府衙所在地,钱塘、仁和两县的县治也在城内,甚至三个衙门紧挨在一起。就是两浙西路路治署衙,也离着他们不远。

绍兴八年,也就是公元1138年宋室南迁定都于此。此后便扩建原有吴越宫殿,曾建礼制坛庙,疏浚河湖,改善交通,使之成为整个大宋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因为宋室南迁仓促,又刚刚经历靖康之变和金兵南侵,不好再有徽宗时丰享豫大,崇尚奢靡的风气,高宗明确要求负责承建临安的官员修建宫殿城桓不得铺张华饰。高宗这一思想,对临安城的布局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自东汉以来的所有王朝中,都城都是采取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因此,皇城通常位于城北。然而,临安的皇城却十分特殊,它的皇城却坐南朝北,刚好相反,整座临安城依托群山、河流、平地等自然环境,在旧有城桓基础上扩建,使城墙随地形地势变化而呈现不规则形状,故有九曲城之称。扩建后的临安城南北长约14里,东西宽约5里,面积大概有60平方里。城市南北展,东西缩,形如腰鼓。

临安城的内城,也就是皇城,方圆九里,环绕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侯潮门。外城南跨吴山,北至余杭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设城门十三座。整座临安城气势宏大,不输昔日东京汴梁。

外城门外有多个大型生活用品集散市场,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肉食等等不一而足,时有余杭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蓝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庆春门外粪担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蓝儿的歌谣。而城郊更有西面水,东面菜,北面米,南面柴的专业市场。

在西湖沿岸,则又形成一个中心,这里楼台沿湖林立,园林斗艳争奇,寺观众多,正所谓“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俨然一处集居住、娱乐、文化、商业于一体的繁盛之地。

临安在建城规划中,显现出将城区按照功能明显划分为文化区、官绅区、经济区,这个意识远超同时代世界其它城市的规划意识,被后世誉为“城市化的中世纪革命”。

南宋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甚至有学者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与天水一朝。”在高道乾看来,这与南宋数量众多的官办教育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按照董歆所说,仅仅在这临安一城之内,隶属于朝廷的教育机构就有国子监、太学、武学、宗学等,地方教育机构还有临安府学、钱塘县学、仁和县学等等,至于私塾那就更不要说了。这些学府大部分都在城北,只有临安府学位于西湖边。

临安城内的道路交通,尤为有人文特色,甚至在高道乾看来,这临安城最为尊重自然,比后世早了近千年就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过董歆的解说和高道乾一路上自己的观察,发现临安城内修建络采用河道并行体系,东西向道路大都以御街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延伸,沟通临安城诸城门。与御街平行的河道有可通舟船的盐桥运河、市河、清湖河和茅山河四条南北向的河道,四河之上横跨有二百多座石桥,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走在人流涌动熙熙攘攘的御街上,一边听着董歆解说临安城的过往和特点,一边欣赏着这条南宋甚至也是此时世界最繁华的十里长街,高道乾的心情只能用三个字来表述,那就是---爽歪歪!

这条十里长的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北至临安的北门余杭门内,全长四千多米,号称十里御街,是临安城的中轴线,据《咸淳临安志》记载,铺设这条御街一共用了一万多块大石板。它是官家于“四孟”时到景灵宫拜祭祖宗的专用通道。

所谓四孟,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之初。

南宋时,每三年官家都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首先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住一晚,然后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因为害怕官家车撵把石板压坏,每次祭祖都要先把石板撤掉铺上沙子,过后再复原。

既然官家的车驾都不会在石板上碾压,其它人的车辆就更不允许行走了,这御街上根本就见不到一辆车,不管是大车小车,还是驴车马车,影儿都见不到一个。这条十里御街,就是一条繁华优雅的步行街。

十里御街,是南宋最繁华的地域,两旁集中了数万家商铺,临安城近一半的百姓都住在附近。


状态提示:第十七章 繁华之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