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三国英雄杀>第047章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求推荐收藏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们都说于禁投降了关羽,但此事只是言语风闻,未必是真。

于禁此人善于练兵,对待手下却极为严苛,性格孤傲,又不合群,也就是说在曹魏军中,不得人心,只有曹操赏识于禁,恩宠隆厚,也正是如此,于禁很容易被人羡慕嫉妒恨。

早在宛城之战,于禁就被人无赖反叛投降张绣,事实却证明,于禁严守职责,约束麾下,对百姓秋毫无犯,也无任何反叛的意图,是别人无中生有,凭空诬告!

在水淹七军之后,于禁身陷囹圄,庞德又天秀了一番,忠肝义胆,守节而死,于禁却还活着,这个时候计算是曹操,也不得不怀疑,于禁是不是真的就投降了关羽。

但如今于禁投降,证明于禁投降的证据,却一点都找不出。

关羽在八月就水淹七军,到了十月份吕蒙奇袭江陵,才将于禁解放出来,这其中有两个月的时间,关羽在干嘛呢!

如果于禁投降,之前就说过了,可以用攻城试探于禁,使他不得不表露忠心或是现出原形。

如果于禁投降,可以就算不用于禁北伐,也可以让人带着于禁前往益州。

李白有首诗《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在哪呢?益州巴东郡治所鱼腹县,江陵呢?荆州南郡治所。这两地坐船,一日内可以往返一趟,也就是说于禁有很多机会抵达益州。

如果于禁投降,关羽派人将于禁带回益州,刘备正好想要加冕为王,关羽这不就送来了贺礼吗?于禁,曹魏外姓第一大将,这样的人都投降了,就算把于禁当做马超一样,千金买马骨,用高爵厚禄高高的挂起来,刘备也肯定是乐意的。

但关羽为什么没这么做?

还有一点,就是三万魏军,三万魏军每天就算只吃一餐,也要消耗数千大军的粮食,江陵有那么多粮草吗?那为什么关羽还会因为粮草的原因,苛责糜芳和傅士仁,吓得他们一听到东吴兵马到来,立刻开诚布公,举手投降。

历史上陆逊是怎么说的?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陆逊都知道,关羽擒获七军,杀又杀不得,还空耗粮草,关羽的北伐大军都被拖累了。为此,陆逊机智的前去讨好关羽:“我这里有大量湘关米,都在田里种好了,关老爷去拿一些用吧,我以此支持关老爷的北伐事业!”

等到关羽美滋滋用湘关米充当军粮,陆逊就跟吕蒙去打小报告:“关羽那厮上当了,吕大哥出手吧!发兵的借口就是关羽擅自收取了我们的湘关米!”

历史上刘备收编马超,组建了骑兵,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也将南蛮整编为无当飞军,关羽俘虏三万魏军七军统帅于禁都已经投降,关羽还要关押于禁和三万魏兵,不但无法将他们整顿消化,反而要空耗粮食,这是那个熟读春秋,擅长治兵,威震华夏的关羽吗?

有人或许会提出反驳意见,或许是因为于禁人太多了,关羽不敢用,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紧迫,关羽没时间来处理于禁。

那为什么关羽能在收降胡修、傅方之后,让他们继续领兵,最后胡修、傅方折损于跟徐晃的作战中?关羽高傲,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又怎么可能会担心于禁这样的已经败在他手里的敌将呢!

很显然,沉下心来仔细分析,得出的结论就跟人们所说的事实相反。

就是因为于禁宁死不降,关羽无可奈何,才想出这么一条毒计,放出风声,三人成虎,说是于禁投降,一来是有助于北伐,瓦解曹军士气,二来破坏于禁的名声,也摧残他的意志,等到于禁在曹魏的名声彻底烂透了,或是于禁的家人被曹操泄愤杀光,到时候于禁就不得不被逼上梁山,投降关羽、刘备。

或许,历史上的于禁从来没有反叛曹操,却被庞德天秀了一番,衬托成了降将,又被关羽加以利用,原本于禁要返回魏国跟曹操解释,但不想没过多久曹操病逝,继位的曹丕还是个小心眼,又很快将于禁玩死,于禁就这样彻底被定死在了耻辱柱上。

……

关羽曾和徐晃一同在曹操麾下任职,徐晃跟关羽是同乡,两人的关系也非常亲密,徐晃深知关羽熟读《春秋》,颇有智谋,于禁投降,未必不是关羽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

若是他徐晃不敢进攻关羽,导致关羽攻破襄阳、樊城,大军彻底聚拢,到时候关羽麾下拥有三四万大军,此时徐晃就算想要抵抗,又如何是挟大胜之威而来,数量在他之上,且是兵强马壮的关羽大军对手!

徐晃原本就准备出击了,但此时于禁之子于圭来到他徐晃的军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会不会于禁真的投降,遣子用间,赚取他徐晃?或是于圭为救其父,被关羽蒙骗,孝道之下,于圭不得不来魏营充当死间?这会不会是关羽的另一个计谋?

徐晃心下有些怀疑,此时也只能见招拆招,跟于圭见上一面。

“敢问可是徐公明将军?可否屏退左右,我有要事与将军相商!”于圭进了军营,用真视之眼探查了徐晃的身份,见其身边还有几个魏军将领,希望能够两人独自对话。

“诸将先且下去吧!稍后在议军务!”徐晃也想知道于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此便照于圭的话去做。

“还请将军发兵进攻关羽,如今关羽大营空虚,实无多少兵马!将军此去,比能得胜!此外,我父亲并未投降


状态提示:第047章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求推荐收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