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玄幻奇幻>醉梦仙侠传>第三篇 灵变第66章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专利

第三篇 灵变

第66章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专利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专利,人人都有权利进行哲学的思考。

人类智慧是意识的流动,是能动的意识。

意识的存在状态,分为能动的状态和不能动的状态,我们人类的思维就是属于能动的状态,我们通常自称其为智慧。

然而一切客观实在的物或能,也都是有意识的,只是因为他们意识的不能动,我们便通常只是称这种意识为物质自身的属性,就譬如那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干燥木头的易燃,以及石头在水中的不能漂浮,那其实都是他们自身意识和意志的一种表现,那是一种不能动的意识,我们人类就自以为是的认定这些不能动的意识,只是事物自身的属性,是死的,是没有意志的,是低于人类意识的一种低级的东西,只能将其划归入另册,这样,人类便好以此来标榜人类自身能动的意识是多么的高明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人类自从进入了阶级社会之后,便开始使用一种将万事万物都划分出等级和档次的思维模式,去qiáng_jiān大自然的一切公平秩序。但是,这种思维定式所导致的结果,只是人类社会动荡不定的压迫与反压迫、专制与革命的大斗争。似乎人类没有了这种以自相残杀为模式的自我斗争活动,也就会停止发展不再进步了。

人类哲学的思考是根植于人类自然生存和社会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人类每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确立,又反过来会为人类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设立一个坐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将以此坐标来定位。换言之,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会对人类的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而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就必然是要借助武力来剿灭异己理论。但是,真理是强大有力的。是真理,就无需暴力维护;是真理,也就不怕暴力剿杀。因为大自然本身就只是一个力量的世界,能够起主导作用的。一定是在特定范畴内拥有最大力量的事物,这一真理颠扑不破。

下面我们就来论述一下哲学的基础话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万物皆是有灵的,什么是灵呢?那就是物质本身的自我固在和外联损益,也就是物质的自控与外控的坚强取向。这一切都表现为是一种力量。至于说这种力量是由谁赋予的,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尚无定论。在地球上,据人类所知,凡是人类所不明白的事情,那些猴子和猪狗鸡鸭豺狼虎豹之流也就更是会不清楚了。人类对自己的这一见解非常自信。

物质的自我固在,是物质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固着和把持,是一种坚强的自我操守,这种力量我们姑且称之为是——自我固在。而物质的外联损益,则是物质自身能量的彰显和消长。是物质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一种力量的传递和重新组合或称之为是变异,这种现象我们也姑且称之为是——外联损益。不可否认,这些关于物质客观存在的性质和状态,就是意识和意志的一种表现。

当下的中国人,凡是受过教育读过书的人,通常都只是认为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及外在事物进行感知、判断和决策的一种力量。意志则是人类意识中驱使人对自身及外在事物施加影响的一种力量。在由西方社会传输过来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进行争辩的哲学体系中,意识和意志只是被局限于人类和上帝与诸神这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当下的中国官方哲学称其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将唯心主义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并认为唯物主义才是唯一的真理。

但其实这都只是西方社会的哲学观念。西方社会的哲学体系,其本身推行的就只是一个将一切都进行严格剖分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其实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身就只是一个浑圆一体的存在状态,此消彼长,相克相生。科学在进步,上帝也在长高;上帝令人类永不满足,人类就在自我需求的指引下,面向上帝的领域去开疆扩土。所谓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只是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对连体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然而东方社会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印度人认为世界缘起于一种不可言传的空无,自己和万物一起都只是来自于这玄之又玄的什么空无,这个意思好像是说,这一切的一切,其原本就只是一个穷光蛋,在折腾了一圈子之后,最终还是要变成个穷光蛋的。这种思想未免会让人感到有些沮丧。而我们中国人则比印度人要豪迈些,我们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天人合一”。我在自然之中,自然在我心中,我就是自然,自然由我来自视,我对自然的认识,就是自然本身的自我认识。

而我们以及我们身外的一切都是来自于哪里呢?我们中国人说,这一切都来自于自然,这一切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这一切。自然而然,皆其自为之然,这一切就是自然,这一切现象,就是这一切客观实在物或能的表现。

如果说这种解释还不能够说明自然的本质的话,那就只有待到我们人类可以穷尽物理的那一刻,我们自然也就会明白这大自然的本质了,而在此之前,人类的所谓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那都只是人类思维对于自然本质的一种推测,那都只是盲人摸象之后所发出的一种主观臆说。因为人类的自然


状态提示:第三篇 灵变第66章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专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