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王安石变的问题。那么,王安石变的问题在哪里?在于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虽然在历史上,商品买较发达,但终究仍然属于标准的农业。在这个社会中,一方面,缺乏完备的市场,使得王安石那超前的想法无法以市场形式良好的运转,从而只能借助于强制力量,通过所谓看得见的手来调节;另一方面,一个庞大的农业,不可能有能力以合适的方式来高效完成这个超时代的调节任务的。所以其结果就是,美好的愿望在实践中无法贯彻,而为了贯彻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只能进一步加大权力,以强制的方式推广,而强制推广就注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绝对主导,从而导致一场经济改变成了考,官员要获得好的成绩就只能进一步加大强制力来扭曲市场,从而使得最初的理想贯彻彻底走型。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状态下无法逾越的恶性循环。对于这一点,王安石的对手们非常清楚,尤其是作为反对领袖的司马光。司马光不懂经济,他没有王安石这样的眼光,可以看到通过增加流动来增加财富的方法,他的想法中,财富是固定的,多一分,百姓就少一分。从经济方面看,这个观点当然不对。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司马光作为一名伟大且严谨的历史学家,他的观点或许缺乏创意,但都是从历史长河中经历多次验证后得到的经验。司马光立足于农业这个现状,明白今日的所为,不管有多美妙的包装,终究逃不出当年桑弘羊那样与民争利的结局。从这个角度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王安石眼界开阔,思维超前,但却忽略了现实的客观状态;司马光想法保守,缺乏创意,但却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明白同样的土壤最终还是同样果实这个道理。而司马光显然更代表了农业中士大夫的特点,所以,当时的名流都站到司马光一方,也不足为怪了。三是王安石变的后果。王安石变之后,国库迅速丰盈,财的充足一直受益到徽宗时期。但是,这个财充盈是违背神宗和王安石初衷的。王安石本意是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并不愿让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损失。但事实上,这套变法最终毫不意外的变成了与民争利。。。”v手机端///

遇川赞同的点头。

荆扉继续说道:“由于王安石的理论脱离了当时的土壤,自然是无法贯彻的。但是,基于这套的贯彻是靠强制,那么自然就有官员考这个大杀器。各级官员得到命令,必须完成相应新任务;而官员再向下层层摊派,最终落到老百姓身上。此时,已经彻底走型。如青苗法,本是保护青黄不接时期农民度日的贷款,变成了为了增加税收而强制摊派的高利贷。新之下,国库里的财帛,尽是民间的血泪。”


状态提示:第868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