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科幻未来>诸天万界的轮回客>二百七十二章西北节度使

时间如水,转眼之间又是五年。

此时的任太虚站在大梁西北的宛城的城墙之上,感受到来自漠北的风沙不由得有些唏嘘。

五年的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五年前任太虚还是刚刚高中探花的士子。

在外人眼中前途无可限量。

这五年过去,任太虚却是凭借着自己的手段,加着外部的助力,成为了镇守西北三郡的西北节度使。

从文臣到武职,从一个小小的探花到今天的西北节度使,这个变化可是大的没有边了!

五年之前,任太虚金榜题名之后也是顺顺利利的成功的入选翰林院,看似平步青云!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

通常而言,庶吉士在资深的翰林指导下经过三年学习,期满后要经散馆之试,然后按成绩授职。优者一般留翰林,次者则出为中央及地方官,一般是知府之类的职位。

翰林院也就成了重要的人才库,这就是文臣集团最是核心的底盘。

朝中诸多的文臣集团大佬,都是翰林出身。

在前朝的时候甚至是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均被认为是储相。

正因为前朝的内阁辅臣,多半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只要不犯过错,日后必进阁拜相,为朝廷栋梁,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

虽然今朝已经是废弃了内阁制度,但是这翰林却是没有被废弃,依旧被视作文臣的储蓄之地

殿试的前三名都是得以顺利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的官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修撰的工作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

而任太虚这个探花则是被封授为“翰林院编修”? 接下来任太虚只要是兢兢业业的积累资历,不犯错 几十年之后当一个三品的文臣大员也是不难!

要是多有功勋,加上任太虚的年纪优势? 几十年之后任太虚甚至是能顺利的成为朝中的文臣集团大佬!

甚至是有机会成为朝中的文臣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只是这条看似是前途似锦的路却不是任太虚所求的,同时时间的问题也是任太虚所要忧虑的一件事。

根据李化元所说? 上界的老祖传下来法旨——大梁国运七十载。

对于这个演算结果? 任太虚虽不说是全信,但是也不可不防!

要是真的不到十年之后,大梁就亡了,任太虚可能还在翰林院积累资历? 到时候可是失了先机。

同时一旦是走正统的文臣道路? 慢慢的在翰林院发展,任太虚也不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地域的问题!

在翰林院发展,在汴梁城,这是京官? 在外人看来固然是好的,毕竟是常有京官一律大一级? 同样是七品,一般的县令如何能和任太虚比?

甚至是一郡太守、一府知府也不一定比得任太虚的清贵?

但是翰林院? 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或许是除了外调镀金 这样的情况之下任太虚如何在暗中积累力量?

图谋大事?

所以在任太虚看来? 翰林院固然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但是只能是当做踏板,接下来任太虚必须要想着外调,成为地方官!

当然,虽然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任太虚却是没有与其余人说,更是没有主动的求着往外调,只因为这实在是引人注目!

毕竟谁都是知道外调之后,便是失去了前途似锦,正常人绝对是不会这样选择的,未免有些掩耳盗铃了!

甚至是会让人怀疑任太虚是不是有其余的目的!

接下来的一年之中,任太虚都是在翰林院之中安心的做好自己的职位,可能是因为任太虚的出身的缘故,任太虚很得皇帝的看重。

这一年之中,任太虚也是没有辜负皇帝的看重,接连提出了六七个意见,都是对时政有所增益的,得到了皇帝的采纳。

短短的一年便是连升两级,成为了侍讲学士,一时间朝内外都是知晓了任太虚这个皇帝身边的红人。

同时这一年来,任太虚的收获也不单单的如此,这一年来,他基本上已经是融入了文臣集团,得到了丞相李济世的看重,有着文臣集团做后盾。

一年之中,任太虚在翰林院之中,多听多看,基本上也是知道了朝中形式,已经党争的程度、局势。

终于任太虚也是感觉到世间已经是够了,直接上书一封《定军策》,这一封奏言,基本上是得到了整个文臣集团的认同!

其中的内容简单,就是对任太虚自己的会试之中的政策的具体化使用,用来改善目前的地方军队制度,达到强兵的效果!

同时也是能得到消减勋贵们手上的兵权的效果!

不同于之前的会试之中的建言,任太虚的这一封《定军策》不但是将政策更是具体化了,更是写出了更是详细请的实行计划。

只要是依照着计划施行,绝对是能完成强兵的计划,完成建设军队制度,同时又是能达到削减兵权的目的。

只要是知兵之人,看到这封策言,很快就是能明白这策言的价值!

很明显,弘治帝就是这样的知兵之人,他一眼就是看出了这一份上书的价值。

不过,


状态提示:二百七十二章西北节度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