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赵孝成王篇1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九桃查找最新章节!

秦国伐赵,赵入齐结盟,齐国群臣为什么一致反对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

1、五国伐齐,赵国也出了力。齐国对赵国是充满仇恨。

2、齐国遭逢大难,复国之后,和平,两个字深入人心。

3、齐国想要秦、赵相互争斗,坐收渔利。

甚至,有的人提出,不助赵抗秦,而是联合诸侯伐赵,也让赵国尝尝被诸侯欺凌的滋味。

齐国宫廷上下,骂声一片。五国伐齐之时,赵国的落井下石。齐国君臣对赵国没有任何好感。再加上对于他们而言,和平才是齐国首要的任务。赵国和秦国,谁胜谁败,皆不会影响到齐国。论家国,齐襄王还是不想与赵国缔结盟约,共同击秦。但,感情这一关,他又过不去。

然,大臣的一句话,刺痛了齐襄王敏感的神经:询问安平君的意见。

当今的齐国,没有齐襄王,只有安平君。安平君的威望早就超越了齐襄王。

安平君想废掉他,自立为王,也会得到很多人忠心的爱戴。

毕竟,田氏的齐太公取代姜氏齐国、齐恒公取代齐废公,那些往事,是不能忘的。

朝堂上大臣的言论,让齐襄王感到不安。

齐襄王继位已经有十几年,现在的他,得了大病,身体不好,对于齐国来说,也不是什么秘密。

一个人得了大病,最害怕的就是死亡,也会胡思乱想。

当然呢?

有责任的君王,他在死之前,会安排好后世。

此时的齐襄王,也知道自己大病,不能痊愈。他害怕闭上眼睛之后,再也不能醒来。他更害怕自己死后,安平君专权,太子田建坐不稳王位,导致江山易主。

齐国好不容易复国,若又亡国,或者导致江山易主。他岂能对得起先祖的在天之灵。

这些年,他选择忍辱负重,战战兢兢地活着。

他也想过,打压安平君的势力。

可,收效甚微。

毕竟,安平君对齐国是有大功的,威望也高。

齐襄王不管臣子和百姓是怎样看他。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宗庙社稷。

然,安平君是他心中一根刺。

他想拔出,又不敢轻易拔出。

时机选择不对,就会事与愿违。

也许,齐襄王应该简单点:杀了安平君。

但,齐襄王是一国之君,考虑问题要周全。他诛杀安平君,不仅会留下诛杀功臣的骂名,也会令国人寒心,更会威胁到齐国的江山社稷。

齐襄王既想打压安平君,又不想用阴谋除去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原因:

1、齐国光复,安平君功不可没,是挽救社稷之臣。

2、齐襄王于心不忍。毕竟,他对安平君还是有感情的。

还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齐襄王对安平君的势力有所忌惮。

如果,齐襄王还有二十年的时间。他可以和安平君和睦相处。可惜,他的时间不多了。

齐襄王临走前,他想的是如何为自己的儿子铺平道路。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能够坐稳王位,守住齐国的江山。

赵国入齐,缔结盟约,让齐襄王看到了另外一面:此时,是与赵国改善关系最好时机。

今天,他帮了赵国,施了大恩。

他死后,安平君专权,想要谋夺齐国的江山。他可以借助赵国的力量,稳定自己儿子的王位。

但,有些话,他又不能说出来。

有些事,他想做,也不能做。

此时的齐国上下,热爱和平,厌恶战争。

尤其是现在,朝臣都反对联赵抗秦,对赵国抵触很大。

他虽是一国之君,也不能忤逆朝臣的意见。

齐襄王说了悲悯的话,既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又照顾了朝臣的情绪。

秦国攻伐赵国,赵国向寡人求助。寡人想要的是齐国和平。寡人不想卷入秦、赵两国之争。齐襄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不想助赵国,也不想卷入中原战事,他爱好和平。

随后,齐襄王又说了一段话,表明自己很为难:赵太后以家书的形式向寡人求助,寡人又不能不救。寡人若救,就会卷入中原战事。寡人若不救,也会伤了齐、赵之间的和气,更会伤了寡人和赵太后之间的感情。诸位,寡人应该怎么办。

齐襄王言语真切,打动了诸臣的心。

齐襄王复国后,的确对中原战事漠不关心。此刻,齐襄王表现出不想插手秦、赵之争,也不想卷入中原战事。

但,齐襄王说得于情在理。

赵太后是齐襄王的姐姐,他若不救,人情太过冷漠。

齐襄王和赵太后,从小关系最好,齐国君臣皆知。

救与不救,这个问题摆在齐襄王面前,着实难以抉择。

齐、赵两国交恶十几年,赵国主动前来缔结盟约,让齐襄王看到了机会。

可,齐国君臣需要和平,如何说动诸臣,又不表露出自己的心意,这也是摆在齐襄王面前的难题。

就在此时,有个人看穿了齐襄王的内心所想:

齐襄王是打着情感的旗帜,以救赵之名,压制安平君。

这个人就是齐国有名的谋臣:鲁仲连。

鲁仲连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本事。

鲁仲连是齐国,狄邑人。他是齐襄王的客卿,爱云游,不爱在朝堂为官。

但,他的功绩可不小:他助安平君复兴齐国,一书下聊城。

也就是说,齐襄王复


状态提示:赵孝成王篇1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