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魏文侯篇12

西门豹治理邺城

以前看书的时候,看到西门豹,这三个字的时候。当时感觉很奇怪,古人取名字也太随意了吧!

为什么叫西门豹,不叫东门豹,南门豹,北门豹呢?

随着年龄的长大,才发现古人取名字,不是任性,是一种怀念。

就像现在,很多父母给孩子取名字,会把自己姓和丈夫的姓加进去是一个道理。

那么,西门豹的名字是怎样产生的呢?

对于西门这两个字的起源版本有很多种。但,这些版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诸侯国中有个大夫,因为居住在西门,所以喊他西门+名。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春秋战国时代,只有显赫之人,才有姓氏(比如上古八大姓衍生出了很多氏族。)

西门姓的起源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但没有姓、氏,后来这位大夫的子孙后代就以先祖居住的地方为氏。

因此,西门这两个字就诞生了。

西门豹其实不叫西门,具体叫什么也不清楚,但,这个是叫豹,还有才华。

因为替魏文侯治理邺城有功。魏文侯在安邑给他买了房子,位居西门,后人便喊他西门豹。

总之,西门豹因为爱学习,还爱看课外书籍,并且专研水利这项领域知识。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和能力,在战国时代,留下了闪亮的光辉,还有自己的姓氏和名。

现在就来看看,这个叫西门豹的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留名后世的。

魏文侯要治理邺城,在翟璜的举荐下,西门豹拿着简历前来应聘。

这时的西门豹,并没有显赫的人生简历(也许有,但忘了记载。)

由于李悝、吴起、乐羊、子夏等人的缘故。

改变了魏文侯用人的态度:只要你有能力,他就会给你舞台。

当然,西门豹还是要走面试流程的。

魏文侯初见西门豹,对他印象不错,又提了几个问题。

西门豹从善回答。

魏文侯很满意,问他愿意去邺城不。

西门豹听过邺城这个地方,穷、民风还不好,很多朝臣也不愿去。

然,西门豹喜欢挑战高难度的事情,主动请命。

魏文侯将邺城交给了他,并叮嘱对方好好替他治理。

魏文侯问他,治理邺城的良策。

西门豹没去过邺城,但也听说邺城情况复杂。

这个时候,说话是要慎重的。

如果信誓旦旦许下‘保证完成任务’的诺言。可,自己没能完成任务,那该怎么办呢?

西门豹不敢将没把握的事情,独揽在身上,而是说要去了解情况之后,才能想出治理邺城的计策。

魏文侯对他的回答,颇为满意。

至少留下了稳重的印象。

前几任邺令都没有能力把邺城治理好。

魏文侯也不能逼西门豹尽快制定出方案。

西门豹初到邺城,沿途所见,到处都是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一片冷清。

邺城的情况,比西门豹想象之中,还要严重。

西门豹没有急着走马上任,大刀阔斧,而是带着亲信、随从,在邺城四周考察。

走马上任之前,暗地考察,摸清情况,才能方便以后的工作开展。

西门豹明白一个道理:想要了解第一手资料,走进群众、亲近群众,这是最好的方式。

为了弄清邺城衰败的原因,西门豹乔装打扮,问了很多当地百姓。

百姓告诉他,邺城稀少、百姓离散的原因:河伯娶媳妇。

至于邺城衰败,那是因为水患频繁,没有良田。

西门豹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下一步就是要解决问题。

但,河伯娶媳妇,是这里民风习俗。

当然,河伯娶媳妇是假,借机鱼肉百姓才是真。

可,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这里的恶霸和官府勾结。

处置不当,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危害自身。

若放任这种现象,不管不问。

那么,邺城只会贫穷,百姓继续逃离,自己也不能树立威信。

为了给魏文侯一个交代,为了让自己良心好过,他立下誓言:他要为邺城的百姓做点事。

但,西门豹也知道。

想要做好这件事,是很困难的。

做不好,会引起民愤,甚至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

西门豹虽然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河伯,但,其他人却相信河伯的存在。

这种文化虽是陋习,但也传承日久,想要彻底根治、拔除,岂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件事对于西门豹来说,虽不容易。但,也要去做。

否则,他来这里干什么。

难不成来邺城,就是为了与当地恶霸、官吏狼狈为奸欺压百姓,再捞点油水就回去复命。

这不是西门豹的个性,也不是他的人生理念。

既然来了,就要看看,这里的水,到底有多深。

西门豹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着手管理邺城的大小事务。

西门豹召集官吏,询问他们这里的情况。

这些官吏都说邺城水患多、土地贫瘠、百姓难管。

能看到的,能听到的,他们都说。

看不到的,他们能不说的,就不说。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可,西门豹上任,一把火也没烧起来。

为了彻底摸清这里的现状,迷惑狡猾的官吏。西门豹也不做事,还表现出一点都不积极,很懒惰的样子。

每天都是吃、喝、耍、睡,什么也


状态提示:魏文侯篇1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