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赵武灵王篇1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九桃查找最新章节!

五国相王

除了五国会葬图赵、三晋领袖齐聚赵国邯郸。赵武灵王迎来了短暂而又宁静的人生。

为什么说是短暂而又宁静?

那是因为,赵武灵王只有一年的舒服日子。

刚处理完中原诸侯的事情,燕国又出来捣乱。

赵武灵王五国都不怕,岂会怕了燕国。

燕国挑衅,赵国迎战。

此战,赵国打赢了,奠定了两国至少十年的和平。

摆平了燕国,赵武灵王再一次迎来了短暂的安宁。

趁着国内、国外平稳,赵国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赵武灵王除了修身养性、读书习字、看看先辈留下的智慧,还有就是骑马射箭。

嬴姓赵氏的君王,他们骨子流淌的血液是好武善战。

他们不仅要和诸侯开战,而且还要亲自上阵。正所谓,骑上马就是能征善战的将军,下马就是济世安邦的君王。

能打天下,也能治理天下。

无论是简襄之烈,还是赵烈侯改革,甚至是赵成侯、赵肃侯父子二人,你看他们的个人简历,都用共同点:披甲上阵,征战疆场。

这也是嬴姓这个部族,在商朝是贵族,在周朝的时候成为了奴隶。最后,嬴姓子孙历经几百年的打拼,建立诸侯国。

战国七雄之中,秦、赵两国都是嬴姓子孙。

他们还是同宗同祖。

所以,赵武灵王的爷爷、爸爸能打的性格,也遗传给了他、

能征善战,这项光荣的传统,不能丢了。

可,好日子总是很短暂的。

因为秦国搞事了,还波及到中原诸侯。

秦国搞什么事。动静整得很大,还波及了中原诸侯?

秦惠文王是不安分的主,继位腰斩商鞅,收复河西,攻赵伐魏打韩,都没有输过。

秦惠文王见魏国、齐国都称王?自己又有赫赫战功,也想效仿中原推行王道。

齐、魏敢称王,秦国也敢称王。

当然,称王不是说你想称王就可以,那是要有条件:强大的武力。

下面就简单说说,诸侯称王那些事。

楚国诞生之时,只是个子爵,丹阳是起源地,方圆五十里。因为身份关系不受周天子和诸侯待见。

于是,楚国发愤图强,周天子不封官,那就自己封,还要最大那个。楚国第六代君主僭越王道,还封三个儿子为王。

此举是公然挑衅周王室的尊严,还想分庭抗争。

西周天子,还是有很强的影响力。曾经看不起的小弟,竟然敢称王。

周天子不干了。

于是,在周天子的主导下,形成联军伐楚。

结果:楚国扛不住,只能被迫去掉王位。

一百年后,楚国见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周天子威信扫地,被诸侯欺负,不敢还手,再次称王。这个男人就是楚武王熊通。

周天子和中原诸侯,拿楚国没办法。

于是,楚国被边缘化,成为蛮夷。

楚国是第一个敢称王的男人。

中原诸侯还是比较安分,没有人敢称王,直到魏国第三代国君魏惠王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安分。

魏惠王称王,却被诸侯揍得很惨,还引发了第二次中原大战。

好在,魏国有实力,抗揍,保住了王的称号。

为了应付中原诸侯,魏国又搞出了一件事,去徐州,邀请齐国称王。

齐威王不敢一个人称王,尊魏国为王,这就是徐州相王。

魏国称王的代价是被诸侯围攻。齐国称王,也没好到哪里去,被燕、赵打,徐州之战,还输给了楚国。

如今,秦国也称王了。

秦国有实力称王吗?

对于秦国来说,是有的。

但,中原诸侯不承认。

秦国属于自娱自乐,自己封的。

有人说,秦国称王,三晋之君都去了。魏惠王驾车,韩宣惠王牵马,赵武灵王这个小孩子也去捧场。

不仅称王,还相当拉风。

这会是真的?

这时的三晋,已经弱到这个份上?

再说了,这时的魏惠王已经七十六岁了,韩宣惠王生卒不详,但这个时候的年龄,据推算应该在四十多岁左右。

这么丢脸的事情,魏惠王、韩宣惠王会干?

这两个都是第一代称王的男人,他们不要脸面吗?

显然,这个成分,有点吹嘘,还吹过头了。

魏、韩、赵混到这个份上,还搞什么三晋联合伐秦?直接喊秦国老大,不就行了。

秦国称王,中原诸侯不服,就会打他。

为了转移中原诸侯的注意力,秦国又干了一件事,与齐、楚会盟。

齐、楚都不搭理秦国。

会盟的结果,当然是失败。

秦国却放出一个假消息:三家均分天下。

这个假消息出来,的确引发了中原诸侯的恐慌。其中,中原诸侯之中,魏国的发言权是最大的。为了不被齐、秦、楚夹攻,魏国尊韩国为王。

韩、魏联盟也抵挡不住齐、楚、秦三国。因此,魏国需要更多的朋友。

关键时刻,我们的老朋友公孙衍出现了,他还搞出了一个更大的阵仗:五国相王。

这五国从北往南指的是:燕国、中山国、赵国、魏国、韩国。

这五国连城一线,也叫合纵。

看着这份名单,是不是很奇怪,中山国咋会也被公孙衍考虑了。

那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问题,这就关系到赵国。

五国合纵相


状态提示:赵武灵王篇1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