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辛亥大军阀>第一百四十七章 吉利斯(一)

spn更新时间:2012-10-11

由于北方袁世凯乃至萨镇冰等人的故意宣扬,飞鸿号乃至前清外购战舰一事闹的沸沸扬扬,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在进行着报道,甚至一度弄成了全国性的事件,一开始闽浙两省也同样如此,连续好几天都在报纸上说着这些海军军舰上的事情,这些舆论几乎都有着统一个观点,那就是现今中央缺钱,那么各省就应该效仿前清旧例,分摊海军军费,尤其是闽浙广东等省份,其中又因为飞鸿号一事,把矛头直指陈敬云。

如此情况让陈敬云有些恼怒的同时,下令调查局立即调查幕后手,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在闽浙境内全面禁止继续宣扬此事,调查局甚至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宣传处,监管境内的报纸,那些公开批判陈敬云和军政府,甚至有煽动暴`乱倾向的报纸一律封掉,然后出报业管理制度,公开发表刊物的报业要经过登记审核后才能重新营业,一改之前随便拉几个人就能公开办一份报纸,单单福州城内就有数十份报纸的情况。

这年头,普通民众们对于信息来源是很单一的,主要就是集中在报纸上,只要报纸这个源头控制住了,就好办很多了。

至于所谓的言`论自`由,这年头的普通人还没有这么高的精神需求,这东西一般都是和平盛世里,大伙都吃饱了后聊之余才会发现自己还缺了个言`论自`由,在乱世里,能活下去才是关键,当你吃都吃不饱的时候,是不会在乎自己能不能随便骂政`府的。[

在调查局雷厉风行的行动下,几乎两天内闽浙两省内的舆论就重新出现了平静,伴随而来的是众多小报纸关门或者是联合起来又或者是被收购,经过这一次整顿,闽浙两省的报业开始出现数家影响力较大的报纸,比如民办的福州日报,杭州日报,比如军政府为主导的福建商报,浙江商报。还有调查局为了掌控舆论为收购了众多小报纸联合组建的国民日报。

闽浙两省的舆论归于平静,至于外省在说什么就不是陈敬云所能管的了。只是这样长久宣扬下去的话,恐怕陈敬云在全国范围内的声望就会急剧下降,最后说不准就可能变成人人喊打的独裁大军阀了,嗯,之前的朱瑞就是差不多如此。

为此,调查局宣传处在陈敬云的暗示下,积极展开舆论反击,大肆批判北京的中央政府不顾国家海军利益,意图出卖英造的两艘巡洋舰,甚至要取消在德意奥数国的造舰合同。然后又说海军事乃是中央政府所为,强由地方省份来办海军是本末倒置,然后还说北洋既然缺钱到了没办法维持中央政府的存在,连区区千万造舰款都拿不出来的话,那么就该把位置让出来。

这摆明了说,海军乃是中央的责任,不能倒我陈敬云身上来。如果北洋实在没办法,那简单嘛,袁世凯你下台,换个人上去,比如孙文。

这番的舆论反击并不涉及闽浙两省范围,主要是在上海乃是全国其他地方去操控舆论,方法和袁世凯的差不多,非就是请人写稿子或者干脆自己办报。

总之目的就是一个,把这水给搅浑了。

这些表面的舆风波其实看起来很大,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顶多就是让人们聊天时偶尔谈及而已,并不会实际影响到各地实权人物的判断和抉择。

比如陈敬云就没有因为舆论的影响而发晕扔出去千来万,袁世凯从一开始也没指望过这些舆论能够影响到陈敬云的抉择,袁世凯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恶心恶心陈敬云之余,随便收揽海军的忠诚以及普通民众对中央的好感而已。

萨镇冰和林颖启等知陈敬云明确拒绝了购买飞鸿号了后,心灰意冷,林颖启也是到了福州海军学校那边上任副校长去了,这个副校长虽然带了个副字,但是由于校长是陈敬云兼任,所以说海军学校的实际管理还是得副校长来进行,林颖启对如此的安排还是满意的。

至于萨镇冰,在福州待了五六天之后也觉得趣了,正打算回去,然而在他连船票都买好了后,正准备回去继续当他的上海淞沪商船学校校长的时候,却是有个人找到了他,而且还是一个洋人。

这洋人并不是普通的洋人,而是美利坚合纵国在远东的造船业代表:海军上校吉利斯,也是美国驻华副武官,这人在民国清末以及民国初年的两国海军关系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美国驻华公使更重要一些。

清末宣统年间,清廷打算重新建设海军向外购订购军舰的时候,美国也极力的争夺造舰合同,而为了避免美国国内的数家船厂相互竞争拆台,美国国内派出了海军上校吉利斯统一代表美国造船业,负责在远东地区销美国的军舰。

正是他的极力竞争,才让美国得到了飞鸿号的订单。当时美国对这个订单看重的并不是区区二十万英镑的造价,而是希望借助飞鸿号这个订单从而打开中国的军舰市场。在一战前,或者说一战结束之前,美国的军舰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力,大多数国家外购军舰时,第一选择是英国,第二选择往往是德国,第三梯队是法国、意大利、甚至奥匈帝国。而美国的军舰制造业要向打开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尽管当时飞鸿号的订单只有船体,甚至连武器都被中国指定为英国货的时候,美国依然兴致勃勃的接受了这份订单。当然了,这种情况让美国国内的大军火商们尤为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七章 吉利斯(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