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滴血瞳>第九百三十五章
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

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黄巢在惠州时候,还亲自到潼湖的驻军点兵排阵,至今潼湖还流传着黄巢点灯阅兵的传说,并有一个非常独特的“黄巢点兵”奇观可印证:以前的潼湖,是一个典型的积水洼地,每年的龙舟雨后,潼湖水就会涨得满满的。就在大水初涨的头几天晚上,夜幕下的湖中央偏东的水面上就会陆续出现耀眼的亮光,一盏,两盏,无数盏,一排排、一串串地悬浮在波涛上,把几里水面照得通明,接着就消失了。人们一直相信,那就是传说中的黄巢点兵。

黄巢还到博罗的石湾视察部队。当年,士兵为练习攀登城墙,堆起了很多高高的土墩。石湾现还有黄巢墩地名,据说那就是当年的遗存地。黄巢也曾移师公庄小住。公庄有天子岭地名,甚至还在镇东的獭子圩牛尾石下洞中,还留有一座黄巢的造像。在公庄,还有一座山叫天子嶂,相传也与黄巢有关。

另外还有铜钹山,他是上饶八大景区之一,是千里武夷山脉的起点。同时铜钹山都被称为“封禁山”,在唐朝末年到清末的近千年的时间中,这里一直被封禁,百姓不得进入,所以铜钹山也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生态风貌。

当年黄巢率领起义军在进驻江西境内的时候,走到了铜钹山这座森林茂盛的大山,这里的地形复杂,山高险峻,林茂草深,而且有很好的隐蔽性,是历代造反者们理想的藏身地。

于是,黄巢便选定铜钹山作为军需的“供应处”和“后勤医院”,在战场上受伤的伤员可以在这个清幽之地好好的修养身体,并很快的康复重新投入战斗中,所以说,铜钹山对于黄巢的军队来说,可谓功不可没。

“当然了,这些都是野史,并不是正史,正史对他的记载不是这样的。”我深深地叹了口气。

但是从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巢进入太清宫,并于翌日,在含元殿登上皇帝宝座,建国号“大齐”,建元为金统起,作为分界线,黄巢和他的起义军就此变质了。他并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可见,大齐是由农民军文武官员与唐朝官员混合而成的一个政权机构。

黄巢这时露出了他“我花开后百花杀”血腥的峥嵘面目。他的起义军,则开始像强盗一样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抢男霸女。或许他们本来就是明火执仗,肆意妄为的强盗。在黄巢的统治下,老百姓连基本的农耕作业都已无法进行下去,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赤地千里”的景象。


状态提示:第九百三十五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