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六十八章,德国的智慧
系急剧恶化,于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形成了德国在政治地理上东西两线腹背受敌的危险态势。这一直就是德国政治家们的恶梦。

现在,俄国衰落了,脊梁已经被打断,如果德国援助之的话,德国的东方边境自然没有了任何忧虑,可以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西面来,去应付法国人野心勃勃的复仇计划。单纯的德法火拼,在德国人看来,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只要这时候伸出一根小指头,就可以赢得俄国人感恩戴德的友谊,实际上也就是花费最小的力气,瓦解法俄联盟,并且,取得了对法对峙的胜利。

德国的算盘打得很精,眼光也瞅得很准,唯一的问题是,太小觑了中国新军的脾气。德国的参谋本部从中国新军历来的对德交往过程中彬彬有礼,温良恭谦的表现中看出了可以欺负的余地,又对栗云龙,欧阳风,赵阳刚等首要人物的所谓心理分析中得到了鼓励,他们觉得,即使和中国新军彻底决裂,中国新军出于和俄罗斯的直接冲突,对日本和韩国的侧翼威胁的担忧,自然不能分出精力对德国兴师动众,皇帝就兴奋地说过,只要俄国成为朋友,中国人再生气也不顶用。

皇帝和参谋本部的判断依据是,中国新军没有海军舰队能够远渡重洋,对德国形成直接的本土威胁,何况,最最令德国人下定决心的是,克虏伯公司已经从中国新军提供的几辆破旧不堪的坦克疑似物里揣测到了很多东西,模仿成功,研制出了欧洲最早期的坦克,样品一出来展示,德国的高层建筑就沸腾了,确实不错,这些钢铁战马的速度和强大的抵御能力都令人称道。德国的企业家们表示,一旦政府需要,他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大量的坦克来。

坦克是中国新军击败八国联军的根本保证,小小的甲壳虫让全世界都为之震动,疯狂,欧洲历史上第一支远征中国的联合军队被打得屁滚尿流,非死即伤,最后沦为世纪笑柄的根源就在于坦克。既然德国已经隆隆长缨在手,何必再恐惧中国苍龙?

中国新军坦克的窘境,德国人通过鲁登道夫等人的渠道也知道了大概,缺乏柴油导致坦克无法行动,匹配炮弹的匮乏导致坦克无法参加战斗的消息都是准确的,里那中国人也没有刻意地回避这一点儿。所以,德国人有理由相信,德国强大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可以将坦克技术发挥到最佳,德国人已经在军事科技上领先了偶尔也能起死回生,奇思妙想的中国新军。

德国人有了坦克,就有了莫大的自信和底气,所以,它已经不再惧怕神秘的中国新军了。克虏伯工厂每个月十辆,半年后每个月五十辆的生产能力保证,使德国的皇帝和参谋本部,悍然决定了在满清和俄罗斯之间的最终选择。

支持俄罗斯,让它继续对抗和牵制中国新军,自己则转过头去干掉法国,实现先首相俾斯麦大人的伟大遗志,发动预防性的战争,将法国再次淹没在血泊之中,是既定方针。

在皇宫面前,正在花团锦簇中思索的首相皮洛夫俨然一位德国标本的思想者。

“首相,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人?”皇帝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

赶紧致意,皮洛夫深思熟虑地讲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如果对待俄罗斯的关系是暗中支援,秘密协定的话,恐怕就不会这么麻烦了。因为威廉二世不象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的袁绍先生那样地心胸狭窄,熟知其脾气的首相大人趁机挖苦了一下参谋本部,其实连皇帝也捎带了,紧接着,他说:“除了抗议还是抗议。”

皇帝大惊,“为什么不能派遣军队去作战?如果我们的坦克生产出一百辆,我就将亲自带领伟大的德国军队去远征!象所有在十字军远征小亚细亚事业中名声远扬的诸位先王们一样。”

“陛下,我们最佳的做法是,用武器弹药装备俄罗斯,使它继续战斗下去,”

“还有呢?”皇帝焦急地跺着脚。

“还有,可以适当派遣些海军舰队到青岛,天津去巡视,作为潜在的威胁利诱。”

“还有呢?”

“在军事上的布置,这就是全部内容了。”

“果然是书生之见!”威廉二世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但是,他的表达方式是鹅毛之见。也就是中国人笔杆子,书呆子的意思。“中国新军的挑衅使我德国的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我们不能从军事上作出反应,简直无法忍受!”

首相告诫皇帝,德国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心腹之患,是它的邻居,目前正在霍霍磨刀的法国,根据他的计算,如果德军远征满清帝国,进攻满洲地带,则最少需要三十万军队,少一点儿没有把握胜利,太多的话也不现实,毕竟现在德国的全部常备军力只有六十多万人。这样的战斗结果,还是添加了坦克因素和中国新军武器装备没有新进展的前提。

首相说,中国新军很有可能也在想方设法,也许,就在德国制造出坦克的同时,中国新军已经研制成功更多更先进的作战武器了。

首相的预测让皇帝不得不冷静了些。根据满洲新军和俄罗斯军队作战结果的验算,要对付三十万中国新军,德国必须出兵三十万的附加条件是,俄罗斯出三十万,日本出相当的兵力,形成对中国新军的夹击状态。

和野心勃勃,志大才疏的皇帝比较起来,首相显得谨小慎微,但冷静无比,好象一只千年老狐,多


状态提示:六十八章,德国的智慧--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