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极品女书商>第六章 银阁呈报

银阁呈上了季度统计报表。

像往常一样,银阁的季报,其他八阁联署。因为银阁的收入、支出,跟其他八阁全都密切相连。

包括礼阁、工阁,也联署了。

这次银阁的支出,也有“重修先君陵墓”的一项。

自从去年,君陵一夜倾颓,安城工匠就开始“的的笃笃”修补它们。那墓地里有很多位君主的墓。毁坏得最厉害的是洪峻的坟墓。

这是出于狐君破符而出的报复。

但洪逸没有想那么多。这是由十二城君陵的特殊构造所决定的。

十二城历史悠久,每个城池都死了很多位君主,这么多君主若是全要修墓、而且规模要攀比、而且要永久保存的话,那以后大地上不用干别的,就给君主们保存坟墓就行了。

十二城中面积最小的已城,曾经计算了一下,如果他们最初一代君主的坟墓像华城的规格那么大,以后每位君主都按这个规模来,每位君主活七十年,那么,要费多久才能用完已城所有的土地呢?

数字还是比较让人乐观的:三千年。

“既然三千年以后我们所有人都要生活在祖先的陵墓土地上。”已城君主果断拍板,“不如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先习惯于在祖先的陵园里生活吧!”

陵园的构成是:一块碑、一大片土地、小径与绿荫。

土地、路径与绿荫都可以还给人民,就那么一块碑,占地面积倒不大。

如此一来就解决了土地的占用问题。

各城也都是如此照办的,哪怕土地面积最宽裕的华城。毕竟为死鬼们长期保留土地是太艰难的任务,不如从一开始就大家撕破脸,别答应这种礼遇。

各城的君主陵,几乎都成了碑林。如果有人想留个永久的建筑物给后世,那么修的不是陵,而是实用型的建筑。

修个钟楼给后世报时、修个学院给后世学习精进、修个佛塔给后世积德积福。如此这般。对后世有实际的用处,留得就可以久了。

君主们的遗体,直接埋进土里,慢慢的与泥土合为一体。就这样去了。他们的灵魂?按十二城的信仰。应该都到极乐的天国,与上古圣贤相会了。不管他们的身体还是灵魂,都不需要再住屋子了。

出于礼貌,仅仅是出于礼貌,他们的后人们为他们保留陵墓。时间仅限于三代。

三代之后,坏得厉害的陵墓就不再修。不是那么厉害的、还可以再利用的,就修一下提供给新死的君主使用。

安城君陵的构造是:当中一片碑林,旁边好多陵墓,君主们轮着入住。修修补补都是常态。而且地面下陷越来越厉害:都是被上头陵墓压的!

谁叫安城土地肥沃,换句话说就是土地松软、水份多。压久了就容易陷。陷了就容易塌。洪逸以为这次也是因为土地下陷的关系,于是痛定思痛,决定大改:以后的君陵都换不同的地方!碑林则奉到山上去,免得动不动被隐被淹。

礼部官员们讨论迁碑的步骤、建阁官员们选测合适的地点,工程很浩大。一时急不得。一经动荡,就暂时停滞。

洪峻的陵墓,迁起来太贵了,暂时先在原来的基础上修着。

如果问洪逸本来的意思,他是不想修的。

他与洪峻是亲父子、对洪峻怀着深厚的孝意,同时,也怀着同样深的恨意。

人世间最沉重的两项仇恨:杀亲之仇、夺妻之恨。

洪逸在自己肩上。全部都背负。

他徐徐提笔,批准了礼部这一张呈文。

其他城池的大部分呈文,并不是一张一张的,而是一板一板的。因为公文往来太多了,如果都用纺织品来写,他们承担不起这样的浪费。

可是安城出的就是纺织品。他们开销得起!

他们的官员。可以直接在布匹上写字,上报给君主。这项奢侈待遇,不知羡煞外城多少文化人!

安城的君主们也并不是奢侈无度的君主。呈文写在布上,用完之后,保存一段时间。看看已经没有再存档下去的必要了,就拿出来,洗一洗,染了色,再发出去卖,虽然旧了点,但价格相应的压低,销路一样很好。

有些人甚至建议:不用染色也可以!布上那些墨迹,因为往往都是文化巨擎们持笔,笔迹往往都很漂亮,本身就是一件书法作品,直接拿来当布料就很不错。

然而安城始终没有放开这一点。历代的君主,都不允许臣子与皇帝的奏章往来内容外泄。

今次财阁的布匹呈文上,还附了一张纸。

洪逸饶有兴趣的检查这张纸:是麻纸,然而更结实,并且——

他检查了一下:不渗墨。

一张不渗墨的纸,要怎么使用呢?他的臣下做了三张试验品,供他过目。

一张是用毛笔书写的,字迹在美学效果上惨不忍睹,但写的是什么字好歹能认出来。

第二张是用炭笔写的。字迹还不错。

第三张看起来是印上去的。根据财阁在旁边的注释,也确实是印上去的。

可惜印刷效果也很糟糕,跟安城的印染布不能比。洪逸看了看桌边墙上挂的布染工艺品。两者相差也未免太多!

财阁的阁丞就在旁边,向君主行礼。洪逸道:“你说吧!”他就领命开始详细的介绍。

即使对于安城这种相当富裕的城池,能用纺织品来写字,毕竟也不能滔滔万言的往上写。落于布帛的字,都是比较扼要的。具体解释,还要靠人嘴。

安财阁丞对洪逸解释


状态提示:第六章 银阁呈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