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明统天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焦芳叛变

接下来整个京城都是一片人心慌慌的,在明面上投靠了张升的国子监生们和还忠心于朝廷的国子监生们相互不停的攻讦,都是文人吗,君子动口不动手,倒是没有出现什么直接群殴的局面不过一直不断的写文章如麻对方倒是不少。

京城里的普通的百姓们也感觉到了现在局势好像有点复杂了,当然他们都只是普通人接触不到朝廷里面的事情只能从京城里面沸沸扬扬的各种言论里面推断出来局势的不平静。打听不到倒地是什么情况普通百姓们自然有点担心啊,越是未知的,人们就越恐惧并且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总喜欢往最坏的方面去想。在巨大的担忧之中京城的百姓们算是看来一场激烈的舆论战了。om/ 文字首发无弹窗.

此战的结果自然是毫无意外的是朱厚照获胜了。舆论战吗比的就是谁更占理以及谁能够发动的宣传资源更多而已。恰好在这两方面张升都不如朱厚照。朱厚照做的那些受到张升指责的事情要说是个错他也的确是有点错的,毕竟杀的人的确是太多了,这个年代的大量儒生们的确是喜欢时时将仁义挂在嘴边而且也总是对外族比对自己人要好很多。所以在这种儒生的眼里朱厚照的确是有一点残忍的,残暴还算不上。而这也是张升敢去掀起舆论战去抹黑朱厚照的原因了。张升认为只要自己来大肆的宣传这些事情一点会让那些知识分子们对朱厚照不满。而这个年代知识分子却恰好真正的掌握着国家。只要能够拉拢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张升就认为自己便有与朱厚照进行长期较量的实力了。至于那些普通的大字不识一个的草民。人家张升根本就没看在眼里。

不得不说张升的想法实在是充满了理想化,所以也就注定了这一场舆论战一开始张升就输了。

先说那些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其实大多都是士绅阶层,因为只有这一阶层的人才供得起家族里的子弟们进学。大明的士绅阶层是十分的庞大的,从他们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所有地方边看的出来,不管是京城还是边关,不管是官吏还是商人,都是在士绅阶层的掌握之中。就像那些商人们一样,这个年代的商人都不是像后世那样的简单独立的商人,这个年代的商人大都是依附于那些官绅阶层的。又或者官绅家族里面有人直接的经商。就像很多人都说的在明朝末年的内阁都是商人的代言人一样,其实这种说法是正确但不准确的。明朝末年商业发达,但那些重要的商业却掌握在各个官绅家族的手中,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其实官绅和一般的大商人是混淆在一起的。商人依附于官绅、内阁依附于官绅。而如果不是士绅阶层人数的众多造成他们十分的分裂的话就是皇室估计也得听命于士绅阶层。皇帝掌控国家靠的什么。就是拉拢一批官绅,打击一批官绅。

明朝的官绅或者士绅阶层是庞大的,张升的威望放眼全国还是有点不够用,他没有向刘健或者马文升那样的在全国都十分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带动力。所以虽然张升宣传的朱厚照的残暴不仁得到了一些士绅阶层的认同,但张升却不被这些人瞧在眼里,而且张升也没有说自己掌权了会为他们带来什么利益,相反的朱厚照大肆鼓励商业、坚持扩张却能够为整个大明的士绅阶层带来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

所以两相比较一下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支持张升。在争夺士绅阶层支持上面张升直接就败得很彻底。而在争夺民心向背上面张升更是输的一塌糊涂。

士绅阶层虽然掌握了大明的方方面面,但他们确是依附在广大的普通的百姓身上的,民心的向背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些普通人,因为他们占了这个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朱厚照对外战争是杀的人比较多。特别是在西疆的战争之中几乎所有西疆的青壮年全都不是被杀就是被贩卖为奴隶了,而其他的人幸运的留在原地的还好一些,被强制性迁徙的全都被贩卖为了奴隶了,而其他的战争之中杀的无辜的人也不在少数,加起来不再十万人之下。这种行为在读人眼里的确不符合儒家的仁义,但是那只是在读人眼里,普通的老百姓有几个读过的,大多数都是斗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你和这些人讲仁义,他们不打你才怪。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仁义。他们只知道曾经这些游牧民族在入侵大明的时候他们有很多亲人被杀了,而且他们的这些亲人也大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凭什么他们杀我们的普通人的时候你们那些儒生们不说什么仁义了,等到我们去杀他们的时候你们就跳出来了。

国子监两万多人,张升能够指挥的人也就是两三百人呢。在巨大的人数优势下张升一党人的言论很快便被淹没在了巨大的反击的浪潮中了。在这个报纸没有、记者没有、电视新闻更没有的年代,掌控舆论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谁能够调动起来更多的生为自己写文章造声势吗。所以在这种几乎压倒性的舆论战之中,张升一党输的很彻底,简直一塌糊涂。士绅阶层不为所动甚至有很多人都是反对张升的这种行为的,而普通的民众更是受到朱厚照发出的舆论的影响大骂张升一党奸诈不仁、为非作歹、卖国卖祖。

张府,出去购买粮食和肉、菜的家丁再一次空手而回了,委屈的两个家丁直接找到了管家那里,十分委屈的说道:“大管家你得想想办法了,这都连这三天了,外面的人什么都不卖给我们。”

管家是张升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二章 焦芳叛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