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青春校园>中华古代名人录>名贤篇之公刘

公刘,中国常用人名,着名的有部落首领公刘。1简介公刘:本名姬刘,在名字之前加一个“公”字,表示尊敬。中国汉族人,世居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他是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领、周先祖不窋的孙子、鞠的儿子、周文王的祖先。鞠死后,公刘继其位。《诗·大雅·公刘》便是其后人祭祀时称颂他功绩的诗歌。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对庆阳川原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尔后,公刘将其活动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一带,并移居温泉附近。22岁时,将首府迁移至南岗(今宁县城西庙嘴坪),史称“公刘迁囱”,极大地开拓了周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庆阳市、陕西省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及泾川、灵台等16个县城。2家族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姬轩辕)—少昊(又名玄嚣,本名姬己挚,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姬夋,又名姬夒)—弃(史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古公亶父(姬亶)—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3纪念公刘造福后代,惠及子孙,后人修邑建庙,尊为神圣。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日,庆阳、长武、彬县等四方百姓赴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的不朽开拓者。4作品原文《诗·大雅·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卽。注释扬:钺。舟:通作周,佩带。于时:于是。造:三家《诗》作告,均祰之假借。景:同“影”,靠日影定方位。单:禅的假借,轮流代替。夕阳:山的西面。馆:《鲁诗》作观,此作动词用。厉:同“砺”。止:“之”的讹字,兹、此。下同。芮:汭的假借,水边向内凹处。鞫:通坭、泥,水边向外凸处。赏析《诗·大雅·公刘》,是周人史诗之一,上承《生民》,下接《緜》,叙述古代周族首领公刘带领周民自邰迁豳、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史绩。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司马迁用散文的形式概括了诗的内容。至于诗的创作年代,《毛序》认为是“召康公戒成王”而作,方玉润驳道:“《序》以此为召康公作者,盖因《七月》既属之周公,则此诗不能不属诸召公矣。其有心附会周、召处,明白显然。”《毛序》的牵附之意,经方氏点明,昭然若揭。此外,金履祥认为《公刘》同《七月》一样是豳地旧诗。但根据全诗用韵的流畅,描写技巧的娴熟,绝非早在殷商时期的豳人所能为。金履祥说《公刘》“下视《商颂》诸作,同一蹈厉”,而《商颂》恰恰都是春秋时的作品。我们认为,《公刘》同《七月》一样,都含有豳地旧咏的成份在内,但最后的成诗,应该为西周后期。


状态提示:名贤篇之公刘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