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赵武灵王篇5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九桃查找最新章节!

强盛之邦

赵击北胡,尘定胡疆,拓地数千里的消息,散播开来,赵国上下一片沸腾。赵武灵王之威,不仅声震草原,还名扬诸侯。赵氏一族,何曾取得如此辉煌。

无论是赵襄子击败知氏、掌管中山、北灭代国;还是赵烈侯改革;或者是赵成侯、赵肃侯,父子二人,征战诸侯。

他们取得的功业,与赵武灵王相比,都不在一个等级的水平上。

赵氏有其子,何其雄哉!

赵武灵王不仅是赵国国君,同时还是凝聚胡人和赵人的精神领袖。赵国上下,无论华夏人,还是拥有戎狄血脉的胡人。他们相信,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将会傲视诸侯,以争天下。

讴歌传颂赵武灵王的功绩,传遍了邯郸。

流传在赵国数百年的谶语,在邯郸大街小巷被人口头传颂。

谶语说:天子出邯郸,天下归一统;姬姓亡,嬴姓兴。取周而立者,嬴也。

莫非赵武灵王就是谶语之中的那个预言之子。他将会结束战乱、分裂的局面,让天下走向一统。

按道理说,一个人熬出头了,取得成功,应该飘起来,喝彩才对。

毕竟,为了这一天,吃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苦。

可,聪明的人明白一个道理:物极必反。

当你沉寂在功业的时候,就会有灾难向你靠近。同时,你的进步空间,将会止步不前。

智者面对大功之时,总是很低调。

他们要继续进取,低调做事,再创新的高峰。

赵武灵王就是这样的人,他击北胡,拓胡疆,此乃万世之功。

众人说他是预言之子,将会引导中原变革,结束战乱,一统天下。这未免有些夸大其词。

赵武灵王肩膀可承受不起,天下,这两个字。

荡胡寇,安四海,一统天下,这十个字从大臣嘴里说出来,赵武灵王听了很是淡定、冷静。

朝臣见赵武灵王没有表现出喜悦的样子,觉得很奇怪。

击北胡,尘定北疆,赵君之功业,远胜于齐恒、晋文时代。无论是赵国,还是中原,即将迎来新的变革。赵武灵王的壮举,足以令他成为华夏君主最伟大人物之一。

试问华夏君王,何曾有其雄哉。

如此大功,难道不该举国欢呼乎!

然,赵武灵王的言行举止令朝臣都看不明白。

但,赵武灵王心里很清楚。

取得胜利,是值得高兴。

却,不能忘乎所以。

这种骄躁的气氛,继续蔓延下去。他建立的万世之功,也即将走到尽头。

毕竟,赵武灵王是一个有壮志雄心、欲建雄图霸业的人。他是制定了几个小目标,分几步走,最终实现王霸诸侯,号令天下。

亡中山是第一步。

击胡开疆是第二步。

接下来就是第三步,与中原诸侯争天下。

可,赵国的实力,能够迎战天下诸侯?

答案:不能。

赵国身处四战之地,还没有撼动天下诸侯的实力。

赵武灵王要想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就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放松居安思危那根神经。

毕竟,魏文侯建立首霸,三代而衰。

齐威王两次变化,马陵、桂陵击败魏国,行王道,争霸诸侯,奠定了齐国东方第一强国的地位。

然,齐宣王压制三晋,吊打秦国,北上亡燕,最终导致诸侯联合揍,霸业下落。

楚怀王亡越,饮马黄河,也被诸侯打得没脾气。

该低调的时候,还得低调。

太过高调的人,会被挨打。

这也是,赵武灵王在取得如此大的万世之功,不但没有沉寂在丰功伟业之中,反而头脑保持清醒,还认真分析战后利弊。

眼下赵国不足以挑战诸侯,为今之计就该继续扩大胡服骑射的战功。稳定疆土、攻灭中山,才是赵国首要的任务。

身为君王,还要考虑一个长远的问题:守住疆土。

胡疆,远胜于赵地。

赵国要想开拓、消化、巩固胡疆。并让胡疆之众,永不叛赵。

这个问题,比想象之中还要复杂。

如果你只是觉得打下了,派人去守,就完事了。

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打,是直接解决问题。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守,会涌现出很多矛盾。这些矛盾,比战争还要可怕。

毕竟,想要别人认可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胡疆得之,永不失去。这的确是一个比击三胡,还要难上百倍的事情。

赵武灵王身为一国之君,考虑的问题,不仅要开拓疆土,还要守住胡疆。得而复失,是人生之中最悲凉之事。

好在,赵氏向来都与戎狄、北胡打交道。

赵氏先祖建功立业,受到晋公封赏的土地,也是靠近戎狄、胡疆。如今的代郡,曾是戎狄之国。赵襄子击代,代国成为赵氏的封地。代郡虽有动乱,终究成为了赵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赵地也没有华夏人,与戎狄之分。唯有邯郸、晋阳冠带之俗,与北方代郡胡风之风。

如何管理胡疆,巩固疆土?

如何与胡人相处?

如何加快胡人融入赵人?

胡疆永归赵地,不得复叛?

这些问题,对于中原诸侯来说是莫大的问题。

但,对于赵氏来说,这不过是小问题而已。

由于赵氏之地,不同与中原之地。赵国也有很多人身上


状态提示:赵武灵王篇5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